当前位置

首页>文化嵩山>历史和人物> 卢鸿一

卢鸿一

  中国古代隐士是隐居不仕者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,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批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态,其形成及绵延有其深邃的意义,也常常成为一种世代歌咏的风景。 但隐士在人们眼中无疑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,卢鸿一的身上也充满了一个个历史谜团,首先他的名字就有两种说法,据史料记载,卢鸿一,字浩然,又称灏然,出生年月不详,《旧唐书》称其名为卢鸿一,《新唐书》却称作卢鸿。 在古代,“学而优则仕”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轨迹,而卢鸿一却又为何隐而不仕呢?

  从史料上看,黄帝在崆峒山拜访广成子,尧帝箕山禅让天下于许由、巢父的故事传说,寓意着“真理”掌握在这些具有“大德高才”的隐者之手。嵩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名山,被认为是神灵出没、仙人得道的地方,传说周朝时周灵王之子王子晋,与浮丘公同居嵩山修道,又传老子曾在嵩山著《道德经》等传说故事,为道教在嵩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础。在嵩山东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,是“五岳”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,一直以来是中原地区由来已久的道教活动中心。东汉张道陵创立的“五斗米道”源于中岳嵩山,北魏时期著名道士寇谦之,隐居中岳嵩山修道并创立北天师道,由此这里成为北天师道的发祥地。隋唐时期,李渊称帝后,由于皇室与道教始祖同姓,便以老子的后裔自居,使道教一度成为国教,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很大,隐居嵩山修道的著名道士有卢鸿一、潘师正、孙太冲、司马承祯、李筌、吴筠等等,道教宫观遍布嵩山。

  以“黄老道”哲学思想为根本宗旨的中岳道教主题文化,数千年来影响着神州大地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及习惯行为,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隐逸情结提供了“酵母”,对古代士人有着巨大的影响。“寒窗苦读求功名”,几乎是文化人千百年来惟一的人生目标,这就不难理解卢鸿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,偏偏去过“独木桥”做起了隐士了。据史料载,卢鸿本是一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,他为人正直无私,十分厌恶武周时期的弊政,看到朝纲不正,奸佞掌权,对仕途毫无兴趣,唐玄宗开元年间,愤世嫉俗的卢鸿干脆离群索居,遁迹山林,来到嵩山悬练峰下做起了隐士。

  在卢鸿隐居嵩山的早期,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价值观,强调生活方式上的隐匿,把隐逸生活作为自己的理想归宿。隐居嵩山后,卢鸿每日里吟诗作画,与王维的名望相当,怡然自乐。在这里,他结识了当时嵩山一带有名的高僧名道普寂、司马承贞、道安禅师等,大诗人李白生前曾三次来到嵩山,拜访仰慕已久的卢鸿一,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,探讨学问。

  春秋战国,礼崩乐坏,礼乐不再出于天子,而是出自诸侯,因此孔子斥为天下无道,既然统治者不能承担道,那么这个重任便落到士的肩上。就“势”而言,士与诸侯是无法相提并论的,但是士代表“道”,政权的合法性,只有“势”是不够的,统治者可以凭借武力征服天下,所谓马上取天下,但远远不够,统治者还必须得到“道”的支持,而道则掌握在士的手中,因此统治者要尊重士,从而得到他们的帮助。 古人云:“无术人,虽居闹市无人聘;有才者,远在深山有人闻。”盛唐开元年间的唐玄宗李隆基,听说卢鸿一学识瞻富,很是器重,即召卢鸿进宫为官。没想到,卢鸿不为功名利禄所动,竟然婉言谢绝了朝廷的美意。唐玄宗仍不灰心,又派遣使臣带着重礼来请卢鸿,但卢鸿仍然不为所动。公元717年,求贤若渴的唐玄宗第三次下诏书给卢鸿一,言辞恳切地说:我是一个缺少德才的人,侥幸登上了天子之位,曾悔恨道学没有研究好,每次处理政务都想起了您。您不但通晓老子的玄学,而且实践了儒家的中庸之道。您的品德高尚,素有治国安邦之才,可与古时贤人媲美。正因为我对您有敬贤之意,出于国家的迫切需要,才下了诏书聘请您入朝,共议国家大事。可您每次见到诏书,总是托辞不来,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。在诏书中,唐玄宗表示自己对卢鸿“虚心引领”,“翘想遗贤”,要求卢鸿“翻然易节,莫负朕意”。无奈,卢鸿只得应诏前往。公元718年,卢鸿到了东都洛阳,但他见了皇帝不跪拜,只行鞠躬礼。唐玄宗不解地问:“卿见了我为何不依礼跪拜,难道不懂得人臣之礼吗?”卢鸿一答道:“臣听说老子云,所谓礼,忠信之人会看得很轻。我是以忠信之心来朝见皇上的,非真不拜也。”

  唐玄宗听后深为折服,下诏拜卢鸿一为谏议大夫(相当于现在的顾问),赐给他官印、朝服。卢鸿一却坚决辞谢不受,唐玄宗越发感到卢鸿一是个奇人,决定尊重他的选择,命登封当地官员在悬练峰下给卢鸿盖了一处宅院,命名为“卢鸿草堂”作为栖身之所(即上卢崖寺,今遗址尚存)。唐玄宗每年还赐给卢鸿米百担、绢50匹和药物等,令沿途各州县官员护送卢鸿回嵩山隐居。卢鸿三辞皇封的事情传扬开来之后,有人赋诗赞曰:“何谓清风全扫地,世间今复有卢鸿。”

  回到嵩山后,卢鸿广招天下学子,在卢鸿草堂中聚众讲学,天南海北的学子闻讯后,纷纷来到嵩山投师卢鸿门下。卢鸿草堂最兴盛的时候,广聚学徒达五百余人,一时间文风大盛。善画山水的卢鸿把草堂周围的山水美景画了一幅《草堂十志图》,描绘了嵩山风景和自己的隐逸生活,此图后来被收录在《故宫名画三百种》一书中。从卢鸿辞别皇封朝政大权重归嵩山隐逸后的思想行为为来看,他将隐逸作为“天下无道”之时的手段,追求儒教“入世”、“仁义”、“建功立业”等价值观,在思想层面多了些挪腾的空间——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,出则为儒而建功立业。

  卢鸿一在此期间创作的《嵩山十志图》,表现的不仅是画艺,更重要的是溢自肺腑的精神气质。画中的“草堂倒景、台樾馆、沉烟庭、云锦淙、期仙蹬、涤烦矾、幂翠亭、洞元室、金碧漂”,时称山林绝胜(《广川画跋》),具有清高、秀润、纯静的艺术境界,富于潜思、含蓄、悠闲的情调,这很符合隐逸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和美学理想,在创作技巧上,着墨追求精练、宛丽、净化、写实,表现了卢鸿在绘画艺术上的精深造诣,尤其是在山水画创作中创造性地融入了“写实”画法,后被业界称为“水墨山水写实画之鼻祖”。

  但可惜的是,原作久已失传,唯能见到的是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《草堂十志图》临本,但仍然能使观者领略到原作的风貌,一直成为历代画家所重视和临摹的名画。草堂十志图中的小楷题记颇为精彩,每景各题一段,或仿虞、或仿褚、或仿颜,无不神形兼备,耐人品味。即便是李公麟的临本、或清代杨晋临本,或五代杨凝式等等的题跋,都不失为研究卢弘一水墨画以及宋以前小楷笔法之珍贵资料。《全唐诗》收录有卢鸿的骚体诗10首(附后),名曰《嵩山十志》,是其描写嵩山风景、歌咏自己隐逸生活之作,卢弘一及其绘画成就,现已编入美术院校教科书,作为范本供学员学习临摹,或研究欣赏。

  卢鸿做隐士并非是哗众取宠之举,隐居嵩山后,他在此矢志不移地做了大半辈子隐士,直到公元740年作古。所以,后人梳理唐朝历史上的那些令人尊崇的人物,排列出了“七真”之人:房玄龄、杜如晦为真相,李晟为真将,元德秀为真吏,李白为真放,白居易为真才,卢鸿为真隐。

  正所谓“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”,如今,卢鸿虽然已经作古千载了,卢崖瀑布风景区内仍存有许多与卢鸿有关的遗迹和人文景观,如卢崖寺、搁笔潭、落印潭、卢鸿草堂(石刻)等等。这些景物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,它们承载着嵩山人对卢鸿这位真隐士的怀念和尊崇。

  卢鸿一去世之后,其子将草堂舍为寺院,改为“卢崖寺”。宋人为纪念这位饱学之士在嵩山鸡鸣峰下(现在的北高庄村)建有“下卢鸿草堂”,明代以后改为“卢崖寺”。古代的文人骚客写卢崖瀑布的诗文颇多,元代诗人杨奂游历卢崖瀑布后作《卢崖》一诗:“避名名自在,身瘠道还腴。未到千年后,空崖已姓卢。”明代登封知县侯泰曾作《卢崖》诗云:“卢崖甲太室,胜概自天成。泉挂珍珠箔,山围碧玉屏。”明代诗人高出的《卢崖瀑布》最为有名:“太室东来第几峰,孤崖侧削半芙蓉。为看瀑布三千尺,直透春云一万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