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岳庙方丈升座
中岳庙 浏览:4912 次 时间:2017-12-20
十二月二十三日,中岳庙迎来有史以来第一个方丈升座
这是一个叫“天地之中”的地方;
这是一座历代帝王寻求正统的圣山;
这是一个为祭岳而生的道教庙宇;
这是中国人“大道惟中”的历史起点。
中华,中国,中原,中岳,允执厥中;
中庸,中和,中正,中道,大道惟中。
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,不知有多少种文明生生灭灭,唯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,绵绵不断。
为什么?
究其根本,就是中华民族有着一个唯中是尊的强大凝聚力,有着一种寻求中庸中和之道的行为准则。
而“中”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,最早则源于万山之祖的中岳嵩山。
中国古人认为,天是圆的,地是方的,且天地每天随着一根中心轴而转,这根中心轴通过天心和地心,天心为北斗,而地心经过圣人周公姬旦的亲自测量,即今天嵩山脚下的登封告成。
《荀子·大略篇》中说:“欲近四旁,莫如中央,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。”所以,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位于“天地之中”的嵩山作为圣山灵境,祭天告地,以此宣告自己才是位居中央、统治四方的封建正统。
因历代帝王要祭祀嵩山,所以中岳庙应运而生。
中岳庙因嵩山居中为尊的特殊位置,而处处彰显出“中”的特色。
嵩山居中,根据五行理论,居中为土,故中岳正好以土德而“配天作镇”,德配四方。
嵩山居中,不仅是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孵化区,也是人文始祖黄帝的中心活动区,故中岳庙一直是祭祀黄帝的祖祠,是黄帝文化的渊源。
嵩山居中,历代帝王无不来祭,故中岳庙一直保持着国家最高礼制建筑的风格。如今的建筑主要为明清两代所建,更是礼制建筑的杰出代表,中岳庙从整体布局到主要建筑的范式,北京故宫多有其影子,故素有“小故宫”之称。
中岳庙作为道教圣地,更体现着“中”之大道。
秦汉时期,中岳庙即为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,他们依阴阳五行理论,即认为五岳配五行,中岳属土,其色为黄,其神为黄帝。
北魏时期,名道寇谦之,借嵩山位居五岳之中、三教荟萃的独特优势,在此修道,并在“大道惟中”思想的指引下,融合嵩山儒家之理和佛家之仪,对道教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,使中岳庙最终成为了北天师道的祖庭。
明清以后,中岳庙作为道教全真道的道场,更是利用嵩山居中而形成的中和文化,从曾在此修道的清初名道、被誉为全真道“中兴之祖”的王常月开始,一直主张三教合一,从学理到方法均富有儒家与宋代新兴理学家的精神,尽力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气与精神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国家宗教和旅游政策的大力扶持下,通过以孟明林、谷至修、黄至杰等当代名道为代表的道教人士,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,中岳庙文化建设和景区建设更是日新月异。
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,中岳庙又迎来了当代名道、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、河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杰在中岳庙的升座仪式,他也是中岳庙有史以来,作为道教“人天教主”的第一位方丈,在他的主持下,中岳庙将继续秉承“大道惟中”的精神,怀平和、友善的胸襟,在苦练内功的同时,以和而不同、兼收并蓄的“中和”态度,加强对外交流,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建设和谐世界贡献力量。
道可道,非常道,中为大道;
名可名,非常名,中岳扬名。
地之中,山之中,中在嵩山;
庙之中,道之中,中于方丈。
这一天,历史正赋予中岳庙以新的使命,中岳庙也正以黄至杰方丈升座这一历史性事件为契机,以全新的面貌,使“大道惟中”的精神走得更远,发扬更广。